《童年》读后感

时间:2025-07-17 22:04:18
《童年》读后感集锦15篇

《童年》读后感集锦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年》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童年》读后感1

“在儿童的心灵中有着一种深不可测的秘密,随着心灵的发展,它逐渐展现出来。这种隐藏的秘密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某种模式一样,也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

小儿7岁,已是梅小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读完《童年的秘密》一书,看到了蒙台梭利所描述的很多各种情况下的儿童形象,我的感觉是作者很肯定的认同:儿童不仅是个生物体,更是一个精神的胚胎,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要尊重孩子的心灵,而不是更注重分数。

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她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是社会赋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让他们有权力决定儿童的教育和发展。由此联想到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自己的教育所为有多少与此书所著相吻合呢?对比起来,似乎不多。

因为我本身也是一名教师,因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也不曾想到“输在起跑线上”,多年的教育告诉我所谓起跑线只是暂时现象,如果孩子的兴趣、心理爱好不健全,即再多的超前教育也有落后的一天,因而我对孩子的教育更注重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在游戏中锻炼孩子,发现孩子培养孩子。

与别的孩子不一样,时至今日,他没有上过一天与学习有关的兴趣班——他不想我也不愿意。虽然成绩在班级只是中等,但我没有感觉到他差。因为我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他喜欢的活动上,陪他玩,激发他在玩中体验成功、在玩中学习。我看到的是他每天快乐的笑脸,每天回来看到他的笑容,听到他高兴的介绍在学校发生的故事,积极的要求下去锻炼,我觉得孩子就是应该这样享受生活,学习很重要,学习成绩也很重要,但如果孩子是在我强迫下被动的去学,即使每次考试都得满分又如何呢,经验告诉我如果学习没有兴趣,分数不会长久。

想当初才开始学习跳绳时,总是跳不好,虽然我心里很着急,特别是看着别的小朋友跳得很好的时候更着急,但是我从来没有放在脸上,没有拿他与别的小朋友比较,而是从心理上去疏导他,如果你愿意,成功离你不远,如果你不愿意,再努力也没有用,当他一次一次主动要求我陪他练习跳绳的时候,我就知道成功不远了,慢慢在旁边看,一次次示范给他看,在他有兴趣的时候让他观察大孩子跳,终于自己逐步感悟,一天一天的进步了,最后体育测试回来他很兴奋的告诉我:爸爸,我跳绳跳了全班第一。在这时候我鼓励他的同时帮助他回顾了自己几个月来跳绳的经历,帮助他总结出自己成功的秘密。自己有兴趣,自己动脑筋什么事都能够成功。在高兴之余,儿子很激动的告诉我他下一步的目标:期末考试的成绩,要像跳绳一样努力成为全班第一。

说实话我并不真正在意他当下的成绩,我更关注他自己的主张,无论是学习过程中对具体知识的独特见解,还是对自己如何努力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我所要做到的是尽可能配合他,帮助他体验成功,从而帮助他竖立起我能行的自信,使他不仅在学习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当然要实现在这一目标还需要不断的努力。

虽然做到很难,但如果我们认真思考《童年的秘密》一书中种种注意点,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仔细观察、认真倾听,与孩子平等交流,适时引导,那么成功就会不远。

《童年》读后感2

这是一本伟大的书,既充满黑暗,又能看见光明,在冷酷无情中又看到人性的光芒。

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幼年时期从三岁到十岁的生活片断。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和珍惜的美好时光。对于我,童年是我最为宝贵的收藏。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小说《童年》却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更是一段难忘的回忆!然而,苦难的经历对于成功者是一笔财富,无数曾经失落的梦会成为他生活和文字颠峰的一颗闪耀的明珠。

一路读下去,我进入了一个黑暗但又光明的世界。读到他的外祖父如何贪婪、残暴,有一次竟将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结果大病一场;还曾疯狂地殴打外祖母的脑袋,致使发针都扎进了她的头皮里;他的舅舅为了争夺财产,把阿廖沙的爸爸推进冰窖里,还残无人性的折磨自己的老婆,害死徒工小茨冈。他们冷血得连禽兽都不如。我认为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一个阶段,可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快乐的童年。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是这样写的:“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那隐隐发光。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我想这大概就是高尔基想要表达的另一个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题--批判俄国几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习气,痛斥小市民的卑鄙灵魂。让这种卑鄙灵魂消失,正是无产阶级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还在继续......

而我想说的是不要对任何残酷的现实失去信心,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的光明定会到来,不是说阳光总在风雨后吗。

正当阿廖沙处在困境时,终于出现了缕缕阳光——他的外祖母,她经常讲正义和光明的故事给他听,像个天使般引导他走向光明。正如文中写道的:“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她给予阿廖沙知识和战胜黑暗的力量,给予他迎接光明、向往美好生活的希望,使他成为一个坚强、善良的人。

读完此书,我掩卷遐思:是什么使阿廖沙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茁壮成长,“出淤泥而不染”呢?再次回顾此书,我发现,阿廖沙虽然对自己所处的黑暗生活充满了愤怒,厌恶与忧虑但他并未被种种恶势力带来的困难与不幸所影响,凭借着坚强勇敢的精神,在“炼狱”中接受磨练,战胜种种困难,终于成就了一个神话。

如今的青少年都是泡在蜜罐中长大的,苦难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只是一个简单而遥远的名词罢了。我们没有忍受过饥饿的历史,不知道一粒米的珍贵;没有受过寒冷的考验,不清楚温暖的含义;没有尝过委屈的作为滋味,想象不到苦楚的可怕。于是----当苦难降落在我们的头顶上时,常常被命运所打倒。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梅花香自 ……此处隐藏13547个字……活在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这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这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人,因而我们的童年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的。高尔基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都能成为一代名家,我们也一定要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读《童年》,读出了善恶丑美的表现,读出了人性的变迁。在历史的长河中,我相信,总是会有许多无名的力量驱使着许多无名人士坚强的活着,并被世人赞叹。

童年,本是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有美丽的浪花做伴,有可爱的同伴玩耍。但我读《童年》,感悟到了阿廖沙童年中的辛酸,这也将会成为你失意时含泪的微笑。

绝不低头,笑对挫折,感悟人生。

《童年》读后感14

历经一个月的时间,我读完了这本小说。所以这也许是我留下的关于这本书最后的一篇读感了。我的主题就与书的名字一样,是属于我自己的《童年》。

当我们翻到最后一页时,我们不免回头看看第一页单独的一句话:“献给我的儿子”。是高尔基在告诉儿子自己的童年生活的黑暗么?还是想让他更了解自己?当你只看标题时,当然会这么想。

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可能有些烦恼的小事,但大多数人心中的童年都是像品尝一种糖,它叫甜。但对于阿廖沙来说,童年是黑暗的。

我十分同情他,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他过着痛苦黯淡的生活,他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住在外祖父家,缺少家庭温暖的他目睹了两个舅舅为了家产的明争暗斗,还常常遭受外祖父的毒打,出门也被同龄人所欺凌,小小年纪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死去,经历着悲剧性的生死离别。这仿佛不是那样年龄的孩子该承受的东西。而这时,我就不禁想起我的童年,也许现在我还正在处于童年期间。我敢说,同龄人没有几个人经历过像阿廖莎那样的生活。我们是幸福的,每天吃饱穿暖,跟着时代享受科技的方便。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有些还停留在家作可以少一点的层面上,家长可以多关照我们的层面上,外面的比赛能够稳赢的层面上。而我们或许应该多了解过去的时代,对比当今的幸福,还更应该勉励自己去对得起自己所受到的“优待”。

同时,我更敬佩他。我佩服他的坚强不屈,我敬佩他的不甘服输。书本的后半段,他为了维持和外祖母的生活,只能去捡废品。在伤痛的的处境下努力着,怒吼一声,告诉自己是强大的。这样的他都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放弃,我们先在遇到的困难简直不值一提。都说现在的我们像是初升的太阳,我们有着未知的前程,光明的道路。但是人生漫漫的道路上的闯关者永远是我们自己,不是放弃了就有人会替你,而是懂得知难而进,越是难,越是看着不可能,那么好,我就要将你打败,就是要将你踩在脚下,转换成我前方的铺路石。

最后,我羡慕他。我羡慕他即使经历了那些不可描述的事情,他依旧那样的天真,而且更可贵的是从不抱怨。在字里行间,都有着属于他自己独特的风景,那是干净的,是最纯粹的。他会说:“他们为什么要去打架呢?”“为什么你要去偷盗啊?”“妈妈到底去了哪里呢?”可是他没有一次抱怨过世界对他的不公,社会对他的不公。更不会抱怨那些令他不快的事情,令他懊恼的人们。但是现在的我们,好吧,就比如我,多多少少喜欢抱怨一些让我不舒服的事,但是它们真的值得我们去抱怨吗?或许他冰清玉洁的心是我最需要给自己建造的一栋梁房。

我就像一开始,他口中所说的儿子一样,去读他的作品。他不仅仅是让人感受到社会背景的黑暗,而是想让我们体会到,在黑暗的背景下更需要看到的是那一束的光明。在他的快乐的,悲伤的童年中,为我们,也为他的儿子解读着:只要不对任何看似苦难的现实而放弃,黑暗总会过去,即使光明会迟到,但它也不会缺席。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年代里,或是我们以后将步入的社会中,将积极向上的态度,干净纯粹的灵魂,还有不屈而倔强的性格放进我们的行囊,与命运抗争,最终的站在最高处的不是别人,不要怀疑,他就是你自己。

《童年》读后感15

儿童的世界里是多姿多彩的,同时在孩子的心中也有很多的秘密。在工作和劳动之余,我有幸读到了意大利著名教育改革家,蒙台梭利的著作《童年的秘密》。读过这本书后,对作为一个教师的我有很大的启发。

《童年的秘密》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作者有依据儿童生理学、儿童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儿童童年的秘密,让我们得以全面的了解和理解孩子们。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种理念贯穿全书:成人和儿童之间的沟通。“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得他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个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角色的统一。”成人站在孩子角度理解为什么他们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成人对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甚至于对于工作不再热爱,开始得过且过,儿童时期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

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和老师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扣纽扣、系绳子的工具。

《童年的秘密》中还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试想今天,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为孩子创造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式教育环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于发现儿童的渴望,我们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的解放和童年的真义吗?

作为教师,我们无疑是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的。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甘于清贫那样的不计名利,而学生们面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却似乎总是无动于衷。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学生的爱过于武断、包办与专制。对学生,爱是立场,爱的智慧则是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加倍呵护。这种保护就是一种教育。

以上就是我读《童年的秘密》一书的主要感受。我想每个童年秘密的发现、教育方法的实施、孩子的点滴进步都将成为我今后不断努力、不断前进的动力!作文

《《童年》读后感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