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2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一个有脸红恐惧症的女孩有一个想要交往的男孩,但是一直没能表明心意。可就是有这个“脸红恐惧症”存在,她才有借口“我之所有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为这个脸红恐惧症”这样子的想法来自我逃避。所以很多时候,很多事情自己给出了一个借口去逃避,其实就像这个女孩一样,不是你不想,只是你没有勇气,你害怕真的去做了之后,结果不尽人意。所以可以抱着“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维持现状,而害怕向前迈进或者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不满于现状,但甘于现状。
一个身高很矮的人,因为自己的身高感到自卑,心善的人会用“没必要在意”,或者“人的价值并不由身高决定”之类的话安慰他,但是如果此时他甩出一句“你怎么能够理解矮子的烦恼呢”。如此一来,周围的人一定会更加小心翼翼的对待他。这就是弱者强势的理论。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行、如何痛苦来让周围的人担心或者支配其言行。遇到过很多人在很多争吵中,反而把自己放在更卑微,弱者的位置,来占据更大优势。学到了这个理论之后才觉得,这真是高段位。
你讨厌一个人,说是因为对方有让人无法容忍的缺点,但实际是你为了逃避与他之间的人际关系,所以找到了这个符合目的的缺点。到底是因为讨厌一个人才找到了一个他的缺点来支撑自己讨厌他的理由,还是因为一个缺点讨厌一个人,我觉得都可以前后成立。但是为了逃避与他之间的人际关系,说的是太准了。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这句是原文,其实要表达的意思是,自由就是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一个有招人喜欢的魅力,有被人讨厌的勇气,这就是自由。至于勇气,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大概就是有底气的人才容易凝聚更多的勇气吧。还有一个基础大概就是接纳自己吧。承认人无完人,更承认自己短处,接纳自己,而不是处处肯定自己。一直肯定自己的人,会变得自傲而自命清高,不如接纳自己,认知自己。
登山的人总是以山顶为目标吗?我没去问过,也没有登过,但是肯定都会想登顶,才感觉完成了一项壮举吧。人生如果是登山,大半的时间都在在路上,而真正的人生也都是到达山顶之后才开始。不谈论山顶的标准是如何,毕竟一座山只有一个顶,但是山顶每一座山都有。把每一个目标细分,山顶就是一步一步接近的前进。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2前段时间读完了一本叫做《被讨厌的勇气》的书,书的副标题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副标题,吸引我的是书里面新颖的小标题,例如"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以及"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这些充满成长性的观点正投我所好。
贯穿整本书的是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阿德勒的哲学思想,以对话录的形式展现。书中有一智者,有一青年,智者象征着阿德勒,青年就像是个愣头小子,没大没小地不断质问和怀疑着智者的说法。
谈起心理学,很少有人会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点的还会知道荣格,但是大多数人听到阿德勒的名字都会一头雾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圣?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他在心理学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这本书都给我们做了一一解答。
阿德勒最出名的著作大概要数《超越自卑》了吧,传说阿德勒其貌不扬,身材矮小,成绩还不好,三岁时弟弟死在他身旁,两次被车撞,五岁差点死于肺炎,可以说命运多舛。他有足够的理由自卑,但他却成为逆袭的典范,并且一直致力于帮助别人超越。
阿德勒想让我们超越的第一道坎儿叫"过去",精神分析疗法喜欢挖掘人的曾经,将如今的心理问题一股脑地归结于"创伤"这个借口。一味地找原因,纠结于过去,就会陷入"决定论",仿佛命运已被"决定",无法改变。阿德勒甚至大胆地否认"心理创伤",他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客观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这句话就像一声棒喝,令人豁然开朗。我们的精神世界本来就不是完全客观的,每个人对世界的解读都不一样,爱迪生在找到最合适做灯丝的材料之前,尝试过一千六百种材料,而他仅仅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我只是知道了这一千六百种材料不能做灯丝而已。"这是安迪生赋予失败的意义。一千六百次的失败才造就一次成功,而那唯一一次的成功足以改变世界。失败至少让我们知道了此路不可行,如果只是赋予这样的意义,是否会让人更加坚强?
阿德勒主张我们挣脱过去,聚焦于当下的"目的论".他认为人的行为都围绕着"目的"在运作,这个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都意识不到。例如愤怒并不是一种失控,而是有意放纵,目的是使他人妥协。按照这个思路,"心理创伤"的概念被创造出来,是否是为了满足"逃避责任"的目的?前两天读到李笑来的一篇文章,谈到"英语思维"是否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英语思维"纯属捏造,那么捏造的目的是否可以理解为许多人因为说不好口语而编撰的借口呢?这个观点提供了我重新审视自己行为的视角,或许主动权一直在我们手上,我们只是一直不愿承认因冲动和懒惰而闯下的祸罢了。
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想改变,那改变就一定能发生。有时候我们嘴上说想,身体却往另一个方向行动,心口不一,是因为我们潜意识还不想改。改变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比惨淡的现状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对你今后没有影响,决定人生的是当下的自己。这种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调调似乎很像心灵鸡汤,还是炖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种,不过,我觉得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总比过分强调"心理创伤"更有现实意义吧。
阿德勒想让我们挣脱的第二个束缚是人际关系,他甚至大言不惭地宣称: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会带来竞争、嫉妒以及讨厌我们自己。既然不喜欢自己有这么多坏处,人类为什么要进化出这样的心理机制?因为我们太害怕被别人讨厌,所以必须先人一步,讨厌自己,才不会在批判来临时如此尴尬。用"目的论 ……此处隐藏7616个字……。加油?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01.我们的不幸是自己的错,自己的选择。原因论让我们找各种理由逃避问题,假装成是不可控制的外部原因导致的悲剧,让自己变得独特显示地位吸引注意。应对:目的论思考问题。
行为目标是自立(我有能力)和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2.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现在抑郁症上升趋势可以支撑,个人主义的强化削弱人际关系数量和质量减少幸福感。
自卑情结是借口(因为什么客观事实所以我不能做到什么)。
权力之争是想证明自己的力量。要勇于承认错误,没有必要在人际关系中向别人证明自己认为的正确。
人是活在意义中的生物,确立目的后会企图寻找各种借口逃避人生课题,编制人生谎言。
3.人生三大课题:交友,工作,爱。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分离自己与别人的课题,不要干涉别人,也不让别人来干涉自己,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自己可以掌控人际关系的王牌。
4.分离是起点,共同体感觉是终点(把别人看做自己的伙伴并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不是世界中心,只是我认为的中心。付出才能找到位置,因为归属感是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可联系心理学中强人际关系网络需要牺牲部分个人自由等事实)。
共同体范围无限大,所以要跳出“杯中风暴”,寻找更大的空间,所以遇到困难要考虑倾听更大共同体声音(如从家庭到社会到国家)。
不要恐惧关系破裂,这是为他人而活的不自由生活方式。
反对纵向关系,提倡横向关系(虽不同但平等),表扬是操纵别人,要鼓励,帮助他人用己的力量解决(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有对共同体的价值就可以获得勇气;存在本身就有价值;由你开始去合作。幸福感就是贡献感。
5.活在当下,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刹那,旅行从踏出门就开始了。
把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不活在此时此刻是人生最大的谎言。
共同体感觉是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从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人生意义自己决定,引导之星是他者贡献。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1在六月末的安静夜里开始抽点时间看这本书,没有恍然大悟的惊喜,也没有相见恨晚的兴致勃勃。但不妨我不急不慢地读完它。读到大概一半才真正明白标题的含义,要有被人讨厌的勇气。一开始我以为是很多人都不喜欢勇气的意思。读完,不是全部同意作者的观点,但也有一些喜欢的章节和自己的赏析。
笔记1: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
赏析:这句话在本书刚开始的所有文字中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过去三个月我非常典型的心态。我可能从未如此不活在当下,那种急迫让我全然忘了生活。好在已渐渐复原。也许当我能够安静地听清晨的鸟语时,我的心也逐渐恢复了宁静。我开始慢慢喜欢现在了,我开始好好做饭了,我开始慢慢看书了,我开始渐渐控制不好的情绪了。虽然没那么快抽离,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笔记2: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笔记3:人生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笔记4: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笔记5:假如应征落选也应该去做。那样的话,或许能够有所成长,或许会明白应该选择别的道路。总之,可以有所发展。
赏析:就好像最近很火的女团选秀节目,能成团,能备受万众瞩目的永远是少数,可是她们勇敢地努力过争取过,哪怕会失败,尝试过,总有成长。是锻炼了才能或是勇气,还是认清现实自己不适合走这条路,做过、参与过,都是成长,都有收获。
笔记6: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自己。
赏析:这句话有点太绝对。我觉得是有影响的,过去的经历、过去的选择才让我们走到现在这里。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不要让过去不好的经历,影响现在的自己去获得成功和幸福。我们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掌握主动权,可以主观干预,让自己决定现在“此时此刻”所采取的心态和行动,从而掌舵自己的人生。
笔记7:不想成功VS不能成功
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笔记8: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问题1:控制怒气是否就是一味忍耐呢?
回答: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首先你要理解,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之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要找到发怒之外的有效交流。我们有语言,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要相信语言的力量,相信具有逻辑性的语言。
赏析:在产生分歧或交流不同想法的时候,我是对的,并不代表别人就是错的。如果做错了,承认错误并不等于承认失败,反而是谦卑和追求进步的表现。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21:对于原因论,更能贴合的是阿德勒的目的论。
原因只是事情的起发点,而不是确认结果的结论,中间还有一个过程,其过程都在于你想变成什么样的结果。(现实生活中,很少有能做到自己赋予结果的勇气)
对于目的论,我也有疑惑。
例如:我不喜欢这个人,因为她经常随意拿别人东西,这是原因论的角度,按目的论来说,是我一开始对她这个人已经下定啦不喜欢,所以我才会找到这个事来讨厌她?我觉得也不合理!按这样推断,那我为什么不喜欢她呢?
2:人往往很多时候容易被太多的虚幻主义的思想理论而填满认知(这个结论我不知道我看的那一节得结论啦,我写本上啦,但是内容想不起来了)
3: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治疗而已……
4:在选择生活的时候,我们常常一边想要改变又没有改变的勇气……
5:自卑时主观性自己给自己下的结论,自卑有一定程度得促使激励自己
过度得自卑是自卑情节,过度得自我意识,反而回束缚自己!
6相信分为信用(为抵押的相信)和信赖(对人得信赖)
7:自我肯定不是自我接纳,好与不好我都接受,而不是到达什么地步!他者信赖,对别人的信赖也是自我接纳,他者贡献,都是相互存在主义的
8:人生是点组成的,而不是一条线。
人生的每一个刹那间得此时此刻,不是过去不是未来…
人生不存在普遍性的意义,人生意义在于你的赋予!